-
尹寶泉:綠色建筑要從運維的角度前置設計
時間:2019-07-15 03:15:22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885內容摘要: 7月13日-14日,中經聯盟在北京主辦以“機遇·策略·進化”為主題年中盛典,探討行業趨勢,聚焦發展關鍵問題。騰訊房產作為聯合主辦方,全程報道本次會議。 在14日下午舉辦的“綠色科技賦能健康人居·綠色健康人居平行論壇”上,天津市建筑設計院綠色建筑技術研究院部長尹寶泉在作“生......7月13日-14日,中經聯盟在北京主辦以“機遇·策略·進化”為主題年中盛典,探討行業趨勢,聚焦發展關鍵問題。騰訊房產作為聯合主辦方,全程報道本次會議。
在14日下午舉辦的“綠色科技賦能健康人居·綠色健康人居平行論壇”上,天津市建筑設計院綠色建筑技術研究院部長尹寶泉在作“生態足跡綠色運維健康人居”主題演講時表示,身為一個建筑設計師和環保主義者,其通過對人居環境的思考,以低能耗的綠色健康設計理念打造了多個項目。
尹寶泉表示,當前人類的活動對地球環境和生態環境都產生了極大的破壞性作用。作為一個平時自帶水杯的“環保型”建筑設計師,他通過自己的實踐設計了多個頗具特色的低能耗建筑。
他以天津市文化局舉例,通過多項嘗試,該項目通過地緣熱泵井,在天津市開啟了基于可再生能源供應冷、供熱的示范,并形成了城市文化客廳的正面形象。他透露稱,天津也是非常適合做土壤源熱泵的。
尹寶泉說,綠色建筑要從運維的角度前置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很多運維的事情,應該通過后評估去反饋和優化設計。他認為,運營要跟設計結合,其本人傾向于給運維更多的空間和利益分享,讓運營給項目所帶來更多的收益。
附:尹寶泉論壇發言實錄
尹寶泉:大家好!我是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尹寶泉。
今天這個會能夠介入這幾個字很有意思,我也是在一次大會上做了一些工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相關的數據。健康人居是我作為一個從農村到城市,在城市生活的人對于健康人居的一些思考,跟大家一起分享。
我想說我們這一代人正在經歷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是一個爆炸性變革的時代,大家可以看這一張被賈總稱之為12張曲線的圖,在我們工業革命之后,大量的指數化的發展,當我列了兩個城市,一個是天津、一個是上海,所以這個形勢是非常劇烈的,相關的統計表明,這在以往不曾有過。大發展對于我們的城市化、我們的人口增長帶來了什么問題?這就是生態所給我們反饋出來的,剛才陳總也提到二氧化碳、甲烷等等的排放帶來了北極冰川的熔化,我們形象地說北極熊快沒有家了,他們的冰川很厲害。
世界自然基金會做了相關的研究,這是地球生命報告的一張圖,我非常震驚拿到了相關的素材,它標志著我們40多年的時間當中,野生的動物種群消亡了60%。其實這可能是我們人類大規模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造成的生境的退化,它們的家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些需要我們人類很大的重視。
就相關的學者要提出一些相關的研究,就是生態足跡,表征著我們人類的活動和活動產生的一些東西,具有生物生產力的空間和我們自然界的土地表征,有一個單位全球公頃,表征著我們自己的生態所能承受的相關的內容。
大家看到越是發達國家生態足跡越高,這是曾經很多人所提到的,我們不能像美國人那樣生活,因為地球承載不起。這個是我們要重點地去關注,現在全球大概的生產能力是2.8左右的全球公頃,大部分是超過這個全球公頃的,后面這個數字可以大家去共享,叫做生態超載日。這個日子30年前是10月15日,相當于過三分之一的樣子,2018年是8月1日,它的超載日越來越超前,可能這一年剛剛過半基本上這一年的都被消耗完了,再超載可能會帶來一些災難,大家會了解我們熱導一系列的問題。
我們怎么去了解這些變化呢?思想自然基金會研發了一個子人生態年足跡的計算機,我以我個人作為一個樣本,把我相關數據都輸入進去的,包括我們的居住、包括我們的生活,這些能源、水和廢棄物的消耗。因為我本是三代同堂,房子是比較大一點,但是住的人比較多。
另外,消耗的能源、水,我也把工作單位的能耗除了一下,其實我還算是一個節能人士,因為做這個行當,也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節約。另外就是食品,我也是屬于比較能吃的類型,我也在考慮是不是應該少吃一點肉、多吃一些蔬菜。這里面也提到食品的銷售,包括我們吃飯的浪占比也是非常大的,有相關的研究。
另外就是交通,我最近出差會多一些,之前包括我在天津市基本上都是騎自行車或者電動車上下班,我也把共享單車列了一下,另外包括我們的水,我們自己帶杯子、少數的瓶裝水等等水資源的消耗,這個是我們扔的垃圾,其中電子垃圾帶出來的一張圖,大家可以想像,我們差不多快70億人,我們會扔出來多少東西,污染還是非常嚴重的。這是我自己的足跡,全球公頃可能還可以再大一點,沒有精細地去測算。如果人人像我這樣生產的話,我們大概需要1.81個地球。
要做的還有很多,在我的左手,大家的右手有一張生態足跡各國的圖像,其實我們中國如果全國來平均的話,我們大概是2.5中國面積才能承載我們的生存,包括我們加入巴黎協定,2030年碳排放要達鋒,要是做近零能耗建筑,我們要去改變我們的發展模式。
這是生態足跡,我想大家可以回頭下載一下生態足跡,或者在網上算一下自己的值很有意思。接下來是綠色運維,我放了一張天津市文化局的圖片,在這個弧下面我們做了3870多萬的地緣熱泵的井,這個項目我們做了很多的嘗試,也在天津市開啟了基于可再生能源供應冷、供熱的示范,它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客廳,大家都能去那兒感受,它也有一些市政的供熱,完全是靠的我們的土壤源熱泵去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天津也是非常適合做土壤源熱泵的。
還有一個知名的話語,人們為什么到城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才來到了城市,我在健康人居那兒有一些闡述。在這兒快速過一下我們的項目,正好我們在天津市的河西,跟陳音總介紹的有點相似,我們這個建筑是一個二星的設計標識,當然沒有那么高級,但是他做了很多嘗試,包括在綠建方面,能源系統方面,智能化的運行方面做了一些相關的嘗試,這是項目建設前和建設后的兩張圖片。我們把這個項目做成了既有園區的相關改建,這個項目我們是拆掉了兩棟樓,建了兩棟樓,這個是一個L形的提形,這個項目建成之后,之前的兩棟都是市政供熱,現在這個是完全基于太陽能和土壤源熱泵,面積擴大,建了一個停車樓,停車的面積減小,之前院子里邊都是停車的,現在院子里邊沒有停車,都是一個U形的小院,把活動空間讓給人,把車停在地下。
更主要的這個項目設計之初,我們就想做成一個好的綠建,包括體型、對周圍醒目的影響,我們做了比較多的嘗試,我們也做了土壤源熱泵、太陽能等等,我們也做了通風方面的嘗試,包括光伏發電等等。
這是我們綠色運維,這個項目是一個分區的項目,當時我們系統設計的時候有一個過渡,也有一些相關的單純靠燃氣和空間熱泵去供暖的一些數據。這個就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管理這棟樓我們自主開發了一個智能化的管控平臺,既有能源管理,也有運維管理,這么兩大板塊,實現了相關的功能。
另外,我們做這棟項目的時候一直在想,我們怎么樣強化科普?領導曾提出,也普通來科學普及和科技研發是科技創新的兩翼,都要去重視。我們院也是科技相接,做了更多科普的工作,包括跟張翼院士(音)也做了交流,我們也搭建了平臺,做了視頻宣傳冊,最近有三四千人到我們院里參觀過,了解我們整體綠建的情況。
另外,我們自己成立了運維管控中心,隨著這個項目建設同步成立,我們跟著項目一起成長,主要就是管理這棟新建的綠建,現在它對我們整個園區也做一些相關的管理,都是日常的工作,但是坦白講,通過跟他們的接觸,我了解到運維是非常辛苦,也非常需要精細化投入的一項工作,這是他們提到的很多很多問題,解決的問題等等。實際上我們項目建成之后就開始去調,當時中心主任吳主任帶著我們去轉這個樓,從進大廳一直到辦公室有一個溫度的梯度的變化,辦公建筑不是24小時供暖,有間歇的系統,大家看到我拿紅色框出來的就是原件,室內的溫濕度也是往下走的,我們運行當中總結經驗,第二天溫度會回到我們比較好的舒適的狀態。這個是我們建設之后對我們打開的空間做的溫度分布的一張圖,這里邊寫到了大概是2016年的1月,天津最冷的三天做了一下相關的測試,基本上符合當時目標的需求。
另外,對我們能源系統設計的時候大概是貢獻多少,實際運行貢獻了多少,實際運行了多長時間,也做了一個測算,從運轉狀態來講也是非常理想的,我們發現日常運行的時候有油氣的消耗,算它的COP,看什么情況下用槽式太陽能、什么情況下用平板太陽能,中心的人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需要調整相關的模式,他們做了相關的調整,大概每個月能省一千多塊錢,有一個小項目省得還是比較多的,這是他們總結出來的工作模式、休息模式、節假日模式,做了這幾種模式,現在我們已經習慣到下班的時候燈就暗了很多。
這是我們這個項目比較大的特點,或者是問題,因為它是一個既有園區的項目,朝向不理想,是東西向,所以我們做了東西向的外遮陽,同時做了統一的管控,相當于給智能建筑做了一個遮陽衣,可以做集成式的管控。另外為了使用這個顯著我們也編了運維手冊和使用手冊,用于他們去使用這棟建筑,就像汽車有使用手冊,我們建筑也做了相關的內容。
我們也做了冬天、夏天各部分的能耗對比,我們也算過設計院年工作小時在5300個小時,我們也算我們的工資如果按時薪算也不是很高,好像還比較低。
接下來想跟大家說一句話,我們非常推崇在建筑內用可再生能源,從經濟上、建筑環保上都是比較劃算的,我們2015年的時候算過它的成本,大概是16塊錢,所以還是比較劃算的,推薦大家做一些相關的可再生能源的應用。
另外一些小的思考,快速過一下,這張圖我打了一個叉號,這種設計是為了更多地管五,不是滿足什么去做設計,從運維的角度來講設計是一個前置性的,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很多運維的事情,我們現在也在講后評估,我們應該通過后評估去反饋和優化我們的設計。
另外我們提到運營,運營跟設計結合,我傾向于我們應該給運維更多的空間和利益分享,讓大家知道運營的項目所帶來的收益,他們運維人員也是可以共享的,這也是在很多項目當中我去跟物業交流的一個話題。之后是一個健康人居的思考,很快地過一下,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很長時間的休息都是在建筑里邊度過的,我們從前都會提到有家園的,很多時候我們只有家、沒有園子,很多時候住宅就變成了一些睡覺的地方。
205年衛計委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中提示,居住環境跟人的健康直接相關,我們經常說破家值萬貫,我們家屋子里邊的存儲量越來越多,很多人不是更關注屋里的品質,包括空氣的品質,包括各個方面。這個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大概在九幾天的時候,唐教授做的中國傳統建筑的四合院,他們做了一個相關的物理學的分析,他更多的是把我們天地的生氣做了很好的聚合和分析,我們現在的高層建筑、我們的城市高樓林立的空間可能就割斷了我們的生氣。這張圖是從一個建筑當中找到的,很多人只記得前半部分,它其實是一個自然界的能流圖,把陽光、空氣、水,包括霧霾,這里邊有霾的提及,都做了一個循環,我們應該強化這種循環,而不應該是割裂它。
我更傾向于我加黑的這句話,我們健康的生活是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我們生活當中需要一抹綠色,但是我更傾向于這抹綠色是非常暢快、非常舒服的,我們老人、兒童都可以去欣賞。另外一個是環境監測,我希望我們的建筑大家都非常了解它的狀態,這樣我們人會有更好的生活。
謝謝大家!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04-21專家解讀|徐偉:加強建筑全過程節能降碳管理 推動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發展
-
12-05【紀要】丁春亞:綠色健康意識對行業的重要性
-
09-12關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修編版)增量成本的一些淺談
-
09-03高端住宅領域進行LEED/WELL認證的價值
-
08-08專家解讀丨錨定減排目標 構筑制度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邁入新階段
-
05-23圣潔防水董事長杜昕:丙綸卷材守護者!
-
04-28建筑設計大師徐敏皓:讓綠色成為建筑的“底色”
-
04-15【觀點】從多城公積金加持“綠建”,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
-
03-27碳源原居五恒科技系統何以越來越吃香——采訪綠建領域多面手曹璇
-
01-24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吳景山:我國建筑行業節能降碳已進入“存量與增量并重”階段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